满清祖地东北不会都保不住了吧?

刚改女真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太极:大清这个名字似乎不太吉利,要不不改了?

刚入关的顺治回头看着祖地,突然有点不想进入中原了。

中原再好,祖地才是龙兴之地,怎么能丢?

【大豆也曾经带给清政府无数白银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耻辱。

有重金在手却无力守护,最终沦为他人的提款机。】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天津条约》规定开放营口,东北经济被迫卷入国际贸易,大豆首先成为外国人的牟利产品。

1869年,清政府正式取消大豆外运禁令,东北大豆进入国际贸易舞台。

1873年,东北大豆样品进入奥地利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参加会展之后,东北大豆、东北豆饼开始被外国高度关注。

1890年,大豆输出总价值为白银37万两;

1900年,输出547万两白银;

1910年,输出3669万两白银;

1920年,达到6362万两白银,40年间增长了190倍。

这一时期,华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

“看起来好像也没问题。”还年幼的弘历在胤禛面前傻乎乎说道,大清政府这不是通过大豆对外贸易挣了很多白银吗?

胤禛没好气道:“你傻了吗,外国人牟利的产品,这些白银能落到朝廷手中吗?”

果然,天幕也开始解释。

【看起来好像很挣钱是不是?然而再想想当时那么多割地赔款条约,卖大豆挣来的银子到哪里去了呢?】

日本将大豆称为“金色血液”,对东北大豆高度依赖。

1900年,日本三井物产从营口进口了348万枚豆饼,带回日本成为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肥料;

1905年,日本赢得日俄战争,第二年,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总部设在大连。

这并不是单纯的铁路公司。

铁路仿佛是一条条扎入华夏北部的抽血针管,把日本最喜欢的“金色血液”源源不断抽走。

1918年,满抽铁路修建长度为4098公里,东北大豆生产量为220万吨;

1928年,满洲铁路修建长度为6256公里,东北大豆生产量达到了530万吨。

然后,这些大豆通通成为了日本人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