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一五章 惶恐(二合一)

代晋 大苹果 2916 字 12天前

建康城中,恐慌和混乱弥漫全城。

姑塾陷落,桓玄大军抵达建康城外,荆州水军已经在秦淮河口外的大江上游弋。这一切消息都让人格外的恐慌。

虽然过去一个多月里,城中高压状态之下,人人自危,恐慌弥漫。但所有人心里其实还抱着一点点的希望,那便是这一切众将过去,朝廷能够击败桓玄的叛军。就像过去发生的多次危机一样,事情终将是虚惊一场,不至于不可收拾。

城中年岁大的老者在安抚儿孙的时候常说的便是:“不要担心,都会过去的。当年苏峻之乱,兵马攻入了京城,不也过去了?大晋朝也还在不是么?桓大司马那一年大军围城,不也最终退却?虽然陛下被废了,但还是有新皇帝的。王恭那一年攻城,还有西边的兵马协助,不也没成功?都不要怕,大晋朝有的活呢。熬过这一段时间,一切都会结束的,不要怕。”

虽然年长者的安慰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所有人都似乎感到了这一次的与众不同。因为他们发现,京城的王爷和大人们似乎格外的紧张和慌乱,城中的宵禁也已经全天候的实行。

而在城中,出现了不少怪事情。

先是莫名其妙的在街头巷尾张贴了许多对告示,告示上写的是桓玄发布的讨逆檄文,列举了司马道子的十宗罪。而那第一条的弑君大罪,将人们的记忆唤起。当年先帝年纪轻轻忽然驾崩的时候,可是引发了大量的议论的。

这件事当年司马道子严禁谈论,抓了不少人,杀了不少人,最后弹压了下去。但此番檄文公布之后,人们死去的记忆再次复活。关键是,那檄文明明白白的说了,桓玄手中掌握着证据,将会公之于众。

所有人都在想,这言之凿凿的证据什么时候公开,是否能坐实司马道子弑君之罪。

除了满大街的檄文张贴之外,城中数家大族被抄家灭门。从姑塾陷落开始,连续数日,朱雀航北十字街口连续杀了三天人。汝南袁氏、琅琊诸葛氏、陈留江氏、河东裴氏、沛县刘氏等京城大族被抄家灭族。男女老少全部被斩首于市。三天时间杀了四百多人。以至于十字街口被鲜血染红,腥臭的味道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

他们的罪名都是通敌。他们试图和城外的桓玄接洽,试图贿赂城门守卫逃出京城,有的甚至暗中串联,试图对司马道子不利。

在檄文张贴满城之后,建康城中进行了连续的大搜捕,缉拿细作和通敌之人。抓了上干人之多,也全部不分青红皂白被正法。

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无辜的百姓,甚至都不认识字,却被认定为是誊写檄文张贴的罪魁祸首。有些人完全是为了泄私愤举报自己的仇家,说见到他张贴告示云云,然后被举报者也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抓起来杀死。

所有这些事情,都让人感觉到像是最后关头的疯狂,造成了更大的恐慌。

为了对冲荆州军攻克姑塾带来的恐慌,让百姓们铁了心防守京城。在姑塾陷落之后,司马道子命人大肆宣扬桓玄的兵马在姑塾屠城的消息。说桓玄的兵马在姑塾烧杀抢虐,将姑塾城百姓全部屠杀,血流成河。说荆州军禽兽不如,**女子,连五六岁的女童,六七十岁的老妪都不放过。

还说,朝廷已经接到桓玄的威胁,说攻下京城之后,要屠光京城百姓,一个不留。要杀到秦淮河水喝青溪的水全部变红云云。

司马道子的想法很简单,以更大的恐慌来掩盖自己给京城百姓带来的恐慌。以更大的恐惧来掩饰自己给百姓带来的恐惧。

司马道子当然知道姑塾的陷落意味着什么。在姑塾陷落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司马道子从床上翻滚下来,久久爬不起身来。姑塾一失,京城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即将要直面攻击了。他的心中惊恐不已,但他没有退路,只能全力维持,坚守京城。为此,他不得不采取手段,震慑人心。他知道那些大族和官员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必须要让他们不敢造次,所以,杀几个大族,杀鸡儆猴,让这些人不敢乱来,稳定住局面。

与此同时,还要各种宣扬丑化荆州兵马,更大力度的准备拒敌之事。

这些手段看起来是奏效了,起码城中平静了下来。那些官员大族也毕恭毕敬,不敢多言。从他们的眼神里,司马道子看到了对自己的恐惧。他们怕死,那便足够了。

但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司马道子想起了王恭攻城的时候的事情,之所以那时候自己能挺过来,很大程度上是有外援。谢玄在会稽出兵之后,横扫三吴之地,有效的解除了对京城粮食物资的封锁,并且牵制了对方的兵马。所以,没有援军是不成的。

然而,谢汪迟迟没有从会稽回来,也不知会稽谢瑶的兵马是否已经起兵赶往京城。司马道子对此并不抱太大的希望,谢瑶的一万兵马恐怕并不能扭转局势,还需要更大的力量来为自己解围。

于是他派人前往徐州向李徽求救,也只有李徽有能力救援自己了。虽然种种迹象表明,是李徽放开三郡的大江水道,让桓玄的兵马得以长驱直入,这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司马道子对此也痛骂不已,恨之入骨。但是司马道子相信,李徽定是受到了桓玄的利诱,那厮本就是唯利是图之人。那么,只要给的条件足够,李徽便会出兵。

所以,此次他命人前往徐州传旨,并带去了自己的密信,给予李徽极大的官爵,并且在密信中给予了超常的承诺,以换取李徽出兵。

公开的圣旨中,授予李徽淮南王王爵。异姓封王的承诺之前便提过,但之后李徽出兵三郡之地,司马道子便不再提了。司马道子怀疑是李徽气恼自己没有兑现承诺,所以才对桓玄放行,这一次直接圣旨赐封,绝不拖泥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