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正式的外交,英国大使是马戛尔尼勋爵,副使是斯当东爵士。】
【使团的船队由高厄船长指挥,旗舰为“狮子号”】
【同时,英国人对这次出使非常认真,从人员配备上也可以看出。】
【除了政府大使和船员之外,船上还有一系列特殊人才,比如科学家、画家、工程师等,以便对中国进行更深入的考察。】
【使团带给皇帝的礼物也很考究。】
【在清朝,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以拥有钟表为荣。】
【但随着中外贸易的持续,至少对皇帝而言,这种奢侈品的需求可能已经饱和了。】
【英国人三思之后,选择了同样有弹簧齿轮和镶嵌珠宝的八音盒。】
【而为了展现科技实力,英国人又弄了几架大型天文仪器,还有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枪炮。】
【另外,礼物里还有许多英国制造的日用品,准备通过进献给皇帝来产生广告效应,将它们慢慢地在中国市场铺开。】
……
{外国历史不熟,但隐约记得这不是英国人第一次来了吧?}
{不是第一次来,但是是第一建交,就是为了打开贸易。}
{清朝不是有港口吗?四个呢。}
{你说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的四口通商啊?老黄历了。}
{到了康熙后期,由于其余三口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外国人最终选择了以广州为主要口岸进行贸易。}
{然后随着时间延续,广州口岸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从行商到各级官员,以及皇帝,都从贸易中吸取血液,外商的日子就越来越难过。}
{乾隆二十年(1755),英国人为了避开广东的盘剥,到宁波互市。}
{宁波由于见证了广东的富裕,愿意选择更加开放和低税率的方式,却被更高层中的官吏所阻挠。}
{他们以这样做会减少皇帝的税收为借口,劝说皇帝提高宁波的关税,逼迫英国人回广东贸易。}
{乾隆二十二年(1757),英国代理人洪任辉一气之下赴天津告御状,声讨海关陋习。乾隆禁止了其他三口与西洋的贸易,将所有的贸易都集中到广州一口,一口通商的制度从此形成。}
{而为了对英国人形成震慑,乾隆还出台了一系列制度。}
{比如,他意识到生丝是英国人最喜欢的产品之一,而生丝的最大产地不是广东,而是江浙。}
{于是,为了降低宁波口岸的吸引力,他下令禁止生丝出洋,即便有人愿意铤而走险来到江浙地区,也买不到生丝,自然也就不再去了。}
{直到乾隆二十七年(1762),随着一口通商政策的尘埃落定,皇帝才在英国人的请求下,再次放宽了生丝出洋的禁令。}
{不得不说,大清这时候还是有颜面的。英国人倾向于认定不能再派私人代表去解决问题,要想调整英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必须派出英国国王的正式使节,见到北京的皇帝,这样才能把事情说清楚,并达成新的协议。}
{这才有了马戛尔尼一行。}
……
【英国政府与清朝政府取得联系。】
【这项工作由位于广州的英国商会与广州“洋行”对接。】
【申请书一递上去,乾隆立刻同意了,同时作为恩典的一部分,乾隆允许英国人选择一条特殊的进京路线。】
【之前所有的外国,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南亚的使团,都必须按照中方惯例从广州登陆。】
【之后由中国政府负责将他们从陆路和运河一路颠簸送往北京觐见,之后再折腾回广州。】
【当乾隆听说英国人的礼品太贵重经不起颠簸时,特许他们在天津登陆,就近前往北京。】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皱着眉头看着天幕。
他大约有点理解乾隆的想法了。
有一点他可以很确定,那就是清朝并不反对对外贸易。
最起码乾隆肯定不反对。
理由很简单,乾隆的个人收入一定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关税!
你想让他断了自己的贸易那就等于是断了他的财路。
谁敢断他财路,他就敢断谁九族。
以己度人吗。
刘彻很理解。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而为什么这么限制英国人,应该还是华夷之辩的潜意识了。
但是……
刘彻依然紧皱眉头。
如此行为不免有点小家子气了。
……
天幕上。
一条海路图平铺在案几上。
一条卡通小船顺着航线从『英国』到达『天津』
……
【乾隆五十七年(1792)九月二十六日。】
【英国使团离开英国,经过大西洋上的马德拉岛、特内里费岛、圣地亚哥岛。】
【穿越赤道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绕过好望角。】
【经过东南亚的群岛和交趾支那(越南的南部)。】
【再经过澳门外的万山群岛以及浙江的舟山群岛。】
【乾隆五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天津外的庙岛泊锚。】
……
大秦。
殿内突然陷入莫名的沉默之中。
嬴政与其余四人都停下手中动作。
抬头对视一眼。
冯去疾率先开口道:
“《山海经》载:炎帝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后土即勾龙。”
“又载:共工赤发。”
“由此可见,那是尧舜禹时期共工的封地,共工国!”
“离九州远矣,合该归于华夏了。”
嬴政与其他三人一脸怪异。
蒙恬凑到尉缭身边轻声道:
“真的假的?太……太牵强了吧?”
“而且领头的那人不是红发啊?”
萧何则扬了扬下巴,示意蒙恬道:
“那船里不是有红发之人吗。”
“再者说……”
萧何觉得若是刘邦那个混在这,他一定会这么说……
“给他们染成红的不就行了……”
其余三人身体后仰倒吸一口凉气。
嬴政看了一眼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