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班禄制

幸好遇见神 班门弄茶 1093 字 16小时前

因为大同计划,驻扎魏国首都平城的阴修中,高阶修士增加了一些。

最主要变化是:过去那套“阴修不干涉凡人”的规矩,尺度放宽了许多。

李鸣波说平城更加鱼龙混杂,就是基于这点。

魏国朝廷实际掌控者冯太后,和孙子皇帝拓跋宏,本来就不是普通凡人。

他们的投胎转世,是大同计划的一部分。

他们受到某些力量暗示、支持,推行“三长制”代替“宗主督护制”,以“均田令”破解汉族坞堡宗主强占无主土地现状。

同时,为了界定鲜卑族部落已经兼并的土地、限制他们无限抢夺,冯太后接受散骑常侍、仪曹尚书游明根建议,推出“班禄制”。也就是“公务员受薪制”。

过去,鲜卑族是大可汗+部落可汗(首领)制。

大可汗是最高首领,同时拥有族群中最强大部落。

下面族群分七大次等部落,首领称为小可汗。

各小可汗拥有本部落一切。但必须按一定份额向大可汗缴贡。

大可汗除了收贡,还完全拥有本部落人员、财物支配权。

这种统治关系中,部落内部是家族概念,财物取用是家族管理模式,不存在俸禄概念。

鲜卑族侵入长城以内,魏国建立一百多年后,情形才有所改变。

到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国家依然是这样的局面:皇帝以内府名义拥有自己的财产;大臣、将军以八大部落首领身份拥有部分财产;朝廷官员出身于哪方势力,其所有开销由所属部落承担;汉族官员开销由自己所属世家、坞堡承担。

而官员们的收入则是来自四个方面:

1.战争抢掠。

战争频繁,则收获机会多。反之则少。

参战的队伍比不参战的队伍富裕。

败军没有收成,损失自个承受。

2.处理诉讼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