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拓跋恂和皇次子拓跋恪同年出生,都是10岁。
高道悦比李冲年纪小一轮,刚满31岁。
他祖籍北燕,祖父追随冯太后之父冯朗,一起投降北魏。
高道悦为人正直,汉学知识又渊博,冯太后、孝文帝都很欣赏他。
他和李冲、崔光一起,担任皇太子拓跋恂、皇次子拓跋恪的老师,轮流为这两位年长些的皇子授课。
看着正襟危坐的二皇子,高道悦道:“二殿下,咱们今天不讲经,就谈谈迁都这事,你看可好?”
“好啊好啊。多谢老师。”拓跋恪有些欢快、拍手答道。
“顽皮。”高道悦轻责一句,随即问道:“殿下有否想过,皇上为什么要迁都?”高道悦问。
拓跋恂稍加思索,答道:“洛阳距离建康近,父皇决定迁都,应该是为了方便攻打南朝吧。”
高道悦点头:“这也算得上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不是这个。”
“那是什么?”
“皇上下定决心迁都的原因有四。”高道悦道:“其一,平城的粮食供应已成难题。平城盆地北面是蒙古高原、燕山山脉,东面是太行山,南边是恒山,西南是吕梁山,西边是黄河。过去几十年,平城作为首都,人口逐年增长,由道武帝时期的二十多万,至太武帝时期五十多万,到现在接近百万人口。平城盆地产粮,收成最好的年份,也只能养活50万人。加上平城还要补贴六镇军粮,粮食缺口非常大。短缺的粮食,都是从山东、河南、关中等地翻山越岭运过来,成本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