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易汉服

这自然激起鲜卑保守贵族的强烈反对,也引致开明贵族的警惕。

他们联合起来,给皇帝拓跋焘施压,已经无法善了。

可以说,崔浩后来表面上是死于国史中“曝扬国恶”,其实是死于他的民族融合改革。

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主要目的是平复一部分鲜卑贵族的反对情绪,给他们一个交代。

“国史事件”只是借口。

同时,他的死,还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崔浩年事已高,余热已无多;他被皇帝捧为第一朝臣,党羽众而齐心,有点尾大不掉;鲜卑贵族因他与皇帝形成隔阂,皇帝在二者间作出选择时,只能牺牲崔浩。

另外,有一个重要因素,让皇帝拓跋焘处决崔浩后没有内疚感:崔浩与太子拓跋晃不合,有几次重大决定不尊重太子意见,对太子构成了威胁。

综合这些因素,作为一代雄主,太武帝拓跋焘要作出雷霆抉择,也无需太多犹豫。

他当机立断,决定诛灭崔浩家族。

为了减弱崔浩党羽及关联势力反弹影响,拓跋焘决定:同时诛灭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家族;重创另外两家崔氏姻亲:太原郭氏、河东柳氏。

冯太后曾对拓跋宏讲过:客观地说,崔浩之死,激化了鲜卑族、汉族矛盾,加剧各地起义,造成魏国巨大内耗。

同时,崔浩事件的扩大化,也使得魏国民族融合趋势停滞甚至倒退。

拓跋宏对皇祖母的分析非常赞同。

他不能允许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由以上回顾也可看出:冯太后、拓跋宏下定决心将鲜卑族汉化,使魏国朝汉族文明靠拢,这并不是祖孙二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主意,而是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等几代雄主的既定国策。

只不过,拓跋焘晚年,在对待太子拓跋晃和心腹太监宗爱的矛盾问题上,皇帝采取了错误抉择,令太子早陨、宗爱专权。

以至于,北魏历史里发生了整个中国史中独一无二的奇葩事件:大太监接连两次弑杀皇帝,却安然控制着朝局。

当然,宗爱最后还是多行不义、咎由自取,被忍无可忍的臣子们联合皇室成员斩了头、屠了族。

拓跋宏推动汉化,实际是祖辈遗策的重启。

他吸取教训,没有完全授权李冲、崔光这些汉臣去办这事,也没有强迫拓跋澄、穆亮这些鲜卑大臣去办这事。

他让他们配合自己,由自己总揽全局,边推进、边调整,力争尽量不出大岔子。

当然,面对保守派的故意阻挠,他也暗自决定:决不心慈手软。

李昭容、崔修容两位新晋皇嫔负责具体细节,李冲、崔光、拓跋澄、拓跋勰、穆亮等一众心腹大臣出面发布政令,部署官员、小吏去落实,皇帝拓跋宏幕后支持、把控,魏国的鲜卑族易改汉服运动,强力、稳定地推行起来。

绝大多数鲜卑贵族、臣子、世家、小民都很配合这项运动。

有些人心有怨言,但也不敢表现出剧烈抵制。

但是,有几个人的不配合,让皇帝拓跋宏十分不舒服。比如拓跋丕、穆泰、陆叡。

而最让皇帝烦心的那个人,则是太子拓跋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