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废、立太子

于烈是洛阳所有禁卫军的首领。手上掌握着皇帝的调兵信符。

三人一致认为:太子随意调动军队,不符规矩。金墉城大门不能打开让东宫卫队骑马通过。

于是,于烈下令:拨一万羽林军给元俨,围困住金墉城;没有兵符调动军队,即便是太子,也视为造反,格杀勿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样一来,拓跋恂便无法带着甲士和3000匹战马离开金墉城。

那他带幕僚、随从步行出城就失去意义。

因为那样根本走不到平城。

更大可能是走不出洛阳城。

身在前线的皇帝拓跋宏听说了太子的行径,气得脸色铁青。

他下令给于烈:将拓跋恂先行扣押、软禁在金墉城。

拓跋宏的这次南征,没取得预期效果,心情郁闷。

回到洛阳后,他亲自动手抽打拓跋恂。致使后者一个月不能起床。

随后,皇帝下旨废除拓跋恂太子之位,将其安置到河阳圈养。河阳在后世孟津附近,离洛阳不远。

同时,皇帝下诏:追授高道悦散骑常侍、管州刺史,追封贞侯。

过了不久,皇帝颁布诏令,立次子元恪为太子。

两年后,考虑到拓跋恂的存在,对新太子元恪始终是潜在威胁,也给一些不安分的家伙留下了想象空间。总之是不安定因素。

皇帝拓跋宏深感无奈,只得下令毒杀了拓跋恂。

拓跋恂作乱时,才13岁,死时15岁。其实还是个孩子。

而且,拓跋恂死前,已知道自己是被人蛊惑、误导了,也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大错。

如果是在普通家庭,甚至一般官僚家庭,作为父亲,见到儿子知错改过了,是绝不会再有诛杀儿子的心思的。

可是,拓跋恂生在帝王之家,他的命运注定没有回头路。

为了江山社稷,为了朝局稳定,皇帝拓跋宏没得选择,他只能为新太子排除一切障碍。

这位新太子元恪,与原太子拓跋恂同岁,在对方阴影下长大,性格乖戾。

正是他后来将魏国拖入深渊,让冯太后、拓跋宏开创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