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了人家好端端的女儿不算完,纣王又迁怒于九侯,喝令武士将九侯杀死,又剁成了一堆肉酱,真是骨头渣都不留一星半点。
九侯惨死,与他交好的鄂侯见状大怒,他不顾个人生死,上殿去向纣王讨要说理。纣王暴怒,又叫人把鄂侯给杀了,也做成了肉干。
姬昌得知纣王肆意杀戮大臣,自也十分愤懑。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仰望昏暗的夜空,不禁叹道: “商纣暴虐,奸贼当道,民众何时能得救啊!”
不料他这酒后忧国忧民话语,被邻近的崇国国君崇侯虎探听到了!这崇侯虎为人极其奸诈,他一贯嫉妒姬昌,自认这回逮住了姬昌的把柄。
他到了朝歌,便将姬昌的话语,添油加醋地向纣王打了小报告。纣王大怒,要派军队速拿姬昌来京问罪。
奸臣费仲忙劝道:“陛下不必打草惊蛇。不如召姬昌来京朝见,他若不来,必是大罪,他若来了,岂不束手就擒? ”
纣王觉得有道理,好一番夸奖费仲,赏了酒肉与他同食,又立即命人,下召让姬昌来京朝见。
姬昌接诏,不用推算,也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周国大臣们皆是劝他不要去。姬昌思虑再三,决定还是前去朝见,免得引起纣王发怒,派兵来征讨周国,使得周百姓遭受无妄灾殃。
稍作准备,二日晨起,姬昌便带领随从出发,前往朝哥。大臣们皆在长亭送行。姬昌一再叮嘱群臣,勤俭治国,爱惜民财,体恤民力民情。后群臣依依与他惜别,举杯敬酒,祝姬昌一路顺风,早日归国。
姬昌晓行夜宿,这天,他来到朝歌,进宫朝见纣王。不料才入宫门,便被一群武士给拿下,押解上殿问罪。
纣王一见姬昌被拿下,不容分说,喝令退出斩首了事。多亏一旁七窍灵笼心的大臣比干以及箕子、微子启等极力保奏,纣王才免了的死刑,改为了终生囚禁。
姬昌被囚禁在羑(yǒu)里(今河南汤阴县一带)。
传说他在被囚期间,将伏羲留传的八卦,反复推算分析,演变成六十四卦,其中又分出三百六十爻象。
这八卦是用两种线条(一阴一阳)凑成的八个图形。古人用它作了占卜的计算符号。其中深含高玄数理。
西伯侯姬昌被囚的消息,很快在京城百姓中传开。百姓素来敬重姬昌,都为他忿忿不平,更加怨恨殷商朝廷。
佞臣费仲得知此事,急忙禀奏纣王。纣王便是说道:“姬昌如此得人心,定是圣人,速将他杀死。”
费仲却说:“杀了更会激起众怒。我听人说圣人不食子肉,可将他之长子伯邑考杀了煮羹给他吃下,便可知道他是不是圣人。”
纣王同意后,费仲将伯邑考骗到朝歌,找了个借口,说他调戏王妃妲己,杀死伯邑考,又将其尸身煮成肉羹,送给姬昌去吃。
姬昌在牢中早已得知此事,心中万分悲痛。但为了不使纣王疑心自己,他只得忍痛将大儿肉羹吃下。
送肉羹的使者回宫向纣王报告了姬昌吃肉羹的情形。纣王听后哈哈大笑说道:“姬昌哪里是什么圣人,分明是个老糊涂,吃了自己儿子的肉,还不知道!”从此对姬昌的监管便放松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晃便是过了七年。姬昌的二儿子姬发和大臣们商议,派闳夭带上美女骏马以及大批珍宝,去朝歌献给纣王,请求赎回姬昌。
闳夭先将一些珍宝送给费仲等佞臣,请他们从中帮忙。费仲见财大喜,满口答应。
二日晨起,上朝之后,费仲引闳夭上殿见了纣王。
闳夭献上稀世奇珍,美女骏马礼物于纣,说明了来意。费仲得了大礼,一旁忙说:“姬昌年老多病,也造不成什么反了,不如放他回去。”纣王双眼盯着美女骏马,心花怒放,连忙下令释放姬昌回去。
姬昌在天牢中被关了七年,期间经受百般刁难,万般艰辛,被迫喝了大儿肉羹,被释放时,已是个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状。
他和大臣闳夭一起回到周国。这时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姬昌面对凄凉景色,想到纣王暴虐,百姓受苦,不禁感慨万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诛此暴虏独夫,解民于倒悬之苦。
姬昌回到周原,儿子姬发和大臣们设宴庆贺。姬昌见儿子和大臣们把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十分喜悦。
深夜,姬昌凭窗静坐,思考如何尽快伐纣吊民之事。
他觉得身边大臣虽不少,但缺少一个有真本领的将才做他的得力助手,不禁对月长叹。
夫人太姒知道他的心事之后,劝他不如外出访贤,好过独坐家中哀叹。
这一天,姬昌带领随从在渭水河一支流磻溪地界打猎。其实出猎,只是为了寻访贤能高士。他走到溪边,忽听有人在唱歌。歌声高朗,声回两岸。
姬昌穿过一丛小树林,却见溪边坐着一位老人,鹤发童颜,手持钓竿,怡然自乐。
姬昌上前施礼问道: “老丈贵姓?”那老者连忙起身还礼,说道:“贱民姓姜,名尚,字子牙。”
姬昌便和他攀谈在一起,竟然发现,这老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用兵治国之道,很是精通术法,是个了不起的大才。
姬昌大喜过望,自觉这便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便是说道:“从我祖父太公时起,就盼望能找到一位协助我治理国家的大贤,今天我终于找到了!”说着,他欢喜得放声大笑。两个老者是夜抵足夜谈,佳话流传千古。
第二天,姬昌便把姜尚载回了宫中,与他一起,议论当今天下的形势。
姜尚脱口而出道:“纣王无道,应由贤君取而代之,建立新朝,使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姬昌闻言暗想:,“这不正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吗!?”于是他更加敬重姜尚。
姬昌先封了姜子牙为国师(周国最大的武官) 后来又升他为国相,总管周国军政大事。
由于姬昌的祖父太公盼望姜尚这样的贤人久矣!后来人们便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再后来,人们便简称他为“姜太公”。
姜尚辅佐姬昌,首先整顿国内的政治,全面推行“井田制” 。
所谓“井田制”即由八家共同耕种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收的粮食,作为农业税上交国库。四周那八家自种的私田,收获的农作物归各户私有。
姜子牙又整顿和训练周军。令行禁止,赏罚严明,制造了云梯、软梯等一应攻城掠地器械。周国军队的战斗力迅速增强。
姬昌的裕民政治,使自己的威望日益增高。众诸侯国不但拥戴他做盟主,还一致支持他晋称王号。
姬昌便改称文王,竖起反商灭纣大旗,正式宣布脱离了商朝的属国地位。从此,周与商形成两大敌对势力。开始了封神之战。
为了做好伐商的准备,姜尚建议趁机开拓疆域,以减少伐商的后顾之忧。
文王说戎狄经常骚扰国之西方边境,可先行征讨,平戎狄后,再讨殷纣。姜尚便领兵攻打戎狄(现甘肃灵台一带),取得了大胜,收获颇丰。
随后,周军乘胜追击,打败了西方的密须部落,声威远震塞外。虞国见周军强大,连战连捷,有些恐惧,便派使臣到周国祝贺。
文王亲自接见来使,说道:“周、虞世交,请转告君侯放心,我们两国仍要好下去。”来使说虞国愿向周纳贡称臣。文王谦逊了一番,便是接受了!命设宴款待使臣。
芮国见势,其国君亲自到周国,向文王表示要做周的附属国。文王热情接待,还提起当年他路过芮国时,承蒙君侯待为上宾,至今难忘。
芮国国君见文王如此尊重小国,十分喜悦,说道: “人称文王是圣人,果然名不虚传。”
后来文王又派姜尚东渡黄河,攻克了黎国(现山西长治西南) 接着又占领了东方的邗国(现河南沁阳县) 为东进讨伐殷商打开了一条通道。
文王因取得了开疆拓土的胜利,便到宗庙举行大祭,向祖宗告慰了一番。尔后又亲率大军跋山涉水,迂回转战,向东南方深入,渐渐逼近商朝西部重要属国,崇国的都城。
崇国国君便是那心狠手辣,专事阿谀奉承的崇侯虎,他与商王同姓,当年曾向纣王告密,,陷害过文王,还经常仗势欺压邻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听说周军兵临城下,就亲自登城,观察之后,狂妄地笑道:“今夜我亲自前去偷营,必擒了姬昌去献给纣王。”
周营中姜尚正与文王商议攻城之事。姜尚与文王早已预料今夜崇侯虎定会前来偷袭。
文王问子牙如何对付,姜尚附耳如此这般一番。文王微笑,点头称好。姜尚便亲自去安排诸事。
当夜,月黑风高,崇侯虎带百名勇将猛士进袭周营,见文王在灯下披阅兵书。崇侯虎喜出望外,猛冲过去,直取文王首级,只听扑通一声,却被绳索绊倒。
此时周军一拥而上,把崇侯虎捆了起来。首帅被擒,崇国兵士无主大乱,被周军轻易纳降。
次日,文王升帐,让武士把崇侯虎押上来。崇侯虎此刻面如土色,两腿打颤。文王怒斥其道:“你助纣为虐,屠杀无辜百姓,乃十恶不赦之徒。”便命武士立即退出,斩首示众。
周国灭了崇国之后,疆域更为开阔。因周原地方僻远,不宜号令诸侯行事,文王便命人在崇地沣水西岸,营建起丰城(现陕西户县东)并且筑起一座灵台。
丰城建成后,文王择选吉日,率领姜尚、散宜生、闳夭、太颠等文武百官,鼓乐相随,旗盖掩映,迁入新都。从此周都便于丰城兴国。
至此,周国的土地,南到渭水以南,东至汉水、长江、汝水流域。与之商朝相比,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周国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了西方地界的霸主。
周迁都丰城的第二年,伐商的宏愿尚未实现,文王就积劳成疾,卧病不起。他病势垂危之际,派人把姜尚叫到跟前,指着太子姬发说道: “拜托国相助子发灭商,早定大业,我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话一说完,文王就瞌目而逝。相传他活了九十七 岁,在位五十余年。于古时人寿,乃是个高寿之人。
周国太子姬发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周武王。
武王拜姜尚为师,又称姜尚为师尚父,以周公旦辅政。周皇室贵族召公和毕公也分别执掌政事,继续修行文王的事业。
武王常与师尚父谈论兵法,积极练兵,伺机讨伐殷纣。北伐出师前,武王带领群臣到文王墓前举行祭奠。
武王勉励将士们道:“今日遵从先君遗志,出师征讨无道暴君。将士们要奋勇当先,卓立战功! ”然后他吩咐甲士,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神主牌位,向着朝哥出发。
周军到达孟津之地后,赶来参加会盟的诸侯国和部落首领竟有八百多个。其中有的是未接到通知,自己闻讯赶来的。
武王在会盟大会上宣读了伐纣的宣言,数指纣王的种种暴虐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