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
赵祯驾临文德殿,百官朝会。
百官昨天便已从中书省得知边关大捷的消息,一个个喜不自胜。
“陛下,此次边关大捷,消灭辽国二十六万兵马,真是可喜可贺啊!”
“是啊是啊,泱泱大宋,总算是彻底扬眉吐气了。”
“此战大获全胜,辽国元气大伤,十年之内也不敢再言战,大宋终于可以享受几年太平日子了。”
“……”
一众士大夫,话里话外透露出来的,大都是求和的意味。
因为骨子里,士大夫就没想过开疆拓土。
不求胜利,但求江山不失。
哪怕辽国惨败,他们也绝不会有收复失地的念头。
求和,是大多数士大夫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他们眼里,辽国这次大败而回,短时间内无力再兴兵南下,这就是和谈最好的机会。
瞧着这群饱食终日不思进取的腐儒,杨宗保气不打一处来。
“陛下,此次大宋消灭辽国二十六万兵马,正是士气高昂之时,臣以为,此乃绝佳良机,理应趁势北上,收复幽云十六州!”
赵祯闻言,微微动容,可还不等说话,朝堂上早已炸开锅了。
“什么?主动进攻收复幽云十六州,这未免太天方夜谭!”
“就是,攻城可不是那么容易。”
“辽国控制幽云十六州已有百余年,民心归附!想收复此地,谈何容易!”
“陛下,大宋虽侥幸胜了一场,可辽国尚有数十万兵马,想收复幽云十六州,殊非易事。”
“此时此刻,只宜和辽国讲和,不宜再动干戈,兴无名之师!合则两利,战则两伤,还望陛下三思!”
“……”
赵祯早猜到,士大夫会是这个反应,已习以为常。
目光转向杨宗保:“杨爱卿也认为,此战可打么?”
杨宗保道:“回陛下,收复幽云,一直是臣的愿望,如今机会就在眼前,若不乘此机会收复,待辽国恢复了元气,再想收复也于事无补。”
范仲淹趁机道:“陛下,杨枢密所言甚是,老臣也赞成包拯出兵,收复幽云!”